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节日
地球生态超载日
发布时间:2016/8/10 10:17:34
来源:百度   点击:1175

 

地球生态超载日

 

    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

    “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提出,2012年8月23起开始设立,其理论基础是“生态足迹分析”法。 

    2015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是8月12日,在这一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

设立背景

    “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根据测算,1993年的地球超载日为10月22日,2013年的地球超载日是8月20日,足足比20年前提前了两个月有余。

    根据这2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基本上每隔10年,地球超载日就会提前一个月,按此发展趋势,人类超额透支地球的程度将日益加深。

计算方法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超载日以近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就像银行对账单可以追踪收入与支出一样,‘全球足迹网络’也能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和支出。”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解释全球足迹网络对生态总量的监测情况,而这一追踪数据显示的情况十分严峻。的“全球足迹网络”总部设于美国,计算出在2013年近八个月的时间里,人类所需要的可再生资源和二氧化碳封存量超过了地球在2013年内所能产生的资源量。

    一个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是考虑由该人在某一年所有的生物材料消耗,所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这些材料和排放需求的生态生产力的领域,如耕地种植土豆,森林固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加所有这些材料和废物,然后单独换算成相等数目的全球公顷。

主要影响

    2012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5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中国的生态足迹状况同样不容乐观。”WWF称,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于欧美国家,但已经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2.5倍。这意味着中国人需要2.5个中国的自然资源量才能满足需求;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全球最大。

    生态超载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气候变化。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生态超载也会导致森林萎缩、渔业资源衰退、土地退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地球还有可能恢复到“收支平衡”吗?WWF认为,推广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当务之急,因为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一半以上来自碳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WWF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博士指出,中国人需尽快改变消费模式,减少浪费、选择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标准的产品。

    WWF称,并不是所有国家消耗的生态资源都超出其生态系统的提供能力,但即使是“生态债权国”的资源储备也在随时间而缩减。巴西拥有最大的生态资源储备,但这些资源正逐步受到侵蚀。澳大利亚的资源储备同样在迅速流失。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亚也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缩小而面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 

    WWF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表示,通过改用清洁、充足的可再生资源(如大阳能、风能等),能够战胜吞噬海洋与森林、污染空气的污染排放物,以缓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和粮食生产是“超载”的首要原因,此外还有气候变化。作为“回报”,它引发了连锁反应:气候变化催生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又造成粮食安全问题,最终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
  
    要解决粮食危机有两个基本战略——缓解和适应。在前一个战线上,世界自然基金会正与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商、贸易商、消费者品牌和零售商合作,使粮食生产更有效率,利用更少的土地、水和能源,同时释放更少的废物和温室气体。

    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创建了多种重要大宗商品的标准与认证体系,包括糖、棕榈油、大豆、野生鱼类和养殖鱼类。该机构还努力为牛肉建立类似体系。

    这些举措再加上其他努力,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粮食对环境的影响,将“地球超载日”延后,直到我们再次在地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生活。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