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节日
2017世界环境日主题发布
发布时间:2017/4/20 18:53:42
来源:江苏环保   点击:1512

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无论是懒懒地躺在沙滩上看潮起潮落,还是到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亦或是辛苦一天后到公园散步消解疲乏,世界各地数百万人都意识到,融入自然有助于放松身心。

2017世界环境日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人与自然,相联相生”。这一主题背后蕴含的信息远比上述的种种更深刻。它关注的是自然所能带来的健康效益,包括精神健康、疾病控制以及制药业通过植物研究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健康状况的积极贡献。

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仅仅抑郁症就影响着3.5亿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大失能原因。

加强与自然的联系可以帮助缓解这一负担。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脑波和心率发现,那些花更多时间呆在绿色空间中的人承担的压力水平较低,较少地呈现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融入大自然还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和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能力。

2014年英国的研究发现,移居到植被覆盖率更高地区的城市居民们在接下来的多年中,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得到改善。更多的证据表明,在城市中建造公园和绿地将有效改善公共健康。

日本较早认识到森林的调养功能,相关研究也很超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正在推动 “森林疗法”。研究人员发现,在森林中漫步可以增强免疫系统,抗癌并缓解压力。

同样地,韩国也在官方实施“森林休养”,与此同时,森林也被当做国民共享的生态福利,在芬兰得到推广。

自然欠乏症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200-300万年,其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然中。我们与自然与生俱来的亲密感被称为“生物恋”情结,也称为“亲生物性”假说(Biophilia)。然而,城市化和数字化正一点点侵蚀我们的自然属性,让人们逐渐忽视自然的重要性。

英国环保慈善机构——国民信托的一份报告(National Trust)表明,必须要正视“自然欠乏症”问题,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人类逐渐与自然脱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症候。包括:感官使用的减少、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各种疾病。

虽然这还不是一个公认的症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错失了单纯从自然中获取快乐的机会,待他们成年后,忽视自然的重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赶快扭转儿童室内久坐的趋势。很快,我们将面临不断累积的社会、医疗和环境问题。”

绿色空间也是运动和娱乐的好去处,能帮助大家提高身体素质。城市绿地是减少肥胖人群的关键武器:2012年有320万人过早死亡,最终归因于缺乏身体锻炼。

对于足够幸运,家后院自带花园的人们来说,大家可以通过种花花草草,松土施肥栽种些瓜果蔬菜加强与自然的联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废物进行堆肥,远离有害化学物质。

如果我们对自然关爱有加,自然还会以其他方式回馈我们。

例如,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小交通噪音、并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高地的森林为下游的城镇和市区提供清洁的水源。

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种植树木减轻空气污染,试图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健康风险: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导致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因此死亡。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多数依靠森林而生,森林不仅涉及到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他们基本的生计来源。估计有16亿贫困人口,他们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依赖于森林。

天然药物

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还包括,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传统和现代药物。

传统医学中植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始。草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草药承担着最最基本的保健作用。

常用的止痛药和抗疟剂试剂,以及用于治疗癌症、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药物均来源于植物。

即便在今天,人类对于树木和灌木的药用研究也还停留在皮毛层面,人们最近才发掘出多种植被的潜在价值。

例如,当黑猩猩生病时经常寻求的一种草药,被证实能有效杀除人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和贾第鞭毛虫。

当然,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它潜在价值的丧失,意味着可用来治愈某些疑难杂症的基因永远丢失,从而阻碍了人类对其医药功能的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人类必须加强与自然的联系,并维护自然的健康,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在从中获利。

请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链接
登录世界环境日网站,获取更多资讯
http://www.worldenvironmentday.global/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