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喜迎戊戌年
发布时间:2018/2/16 22:21:36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714

杨 泓


  春联:苏士澍书 潘衍习撰

  陕西西安唐代史思礼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之戌犬”。

  日本正仓院藏麻布彩绘“十二时酉鸡首”残片。

  传新罗圣德王陵石雕“十二时之申猴”像。

  南京博物院藏宋代褐釉泥塑狗。

  陕西西安出土的隋“四神十二时”纹铜镜。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猎犬图”。

  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藏石塔基座戌犬浮雕。

  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中国画《守门不易》。

  辽宁省博物馆藏刘奎龄中国画《走兽屏》。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所谓“干”,也称天干,共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也称地支,共计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组合,自“甲子”开始,要经过60年后,再回归“甲子”,所以轮回一次,计60年,又习惯称为一个“甲子”。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称为“十二辰之禽”,明确地说“戌土也,其禽犬也”,也在书中先后记明其余诸禽:寅为虎、丑为牛、未为羊、亥为猪、巳为蛇、子为鼠、午为马、酉为鸡、卯为兔、申为猴,只是没有讲到辰为龙。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并且所选择的都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包括自先秦已视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狗)、豕(猪),还有居家中常见的蛇、鼠,狩猎对象的虎、兔,常见于山林之中的猿猴。只是加上了自然界没有的神异动物龙,它在当时民众中也是人所熟知的。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都是在龛台上塑出相应的动物形貌,因有残损,发掘出土的仅存5件,分别为寅虎、巳蛇、午马、申猴和戌狗,还有1件上面动物形象已佚失的龛台。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墓室壁画中出现的十二时图像,时代略迟,是北齐时期的。山西太原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右丞相东安王娄叡墓中,墓室顶部“天象图”以下的壁面上方,绘有兽形的十二时图像,因已残损,仅存寅虎、卯兔等,虎呈回首蹲坐形貌,兔作奔跑姿态,造型生动。在山西朔州水泉梁发掘的一座北齐墓壁画中,有保存完好的十二时图像,都是动物原貌,是面朝左的侧面奔跑或行走姿态。以动物原形貌的十二时造型,一直延续至隋朝,西安蓝田出土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与汉镜不同,将四神图像布置在内环,而将十二时布置在外环,已由文字改为相应的动物形貌图像。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到了唐代,在都城长安地区的墓葬中流行随葬十二时俑,它们都已改为拱手端立的姿态,在袍服人躯衣领伸出的脖颈上,长着一张兽脸。通过田野考古发掘获得的文物中,在西安郭家滩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史思礼墓出土的一组陶十二时俑,曾被视为唐代十二时俑的典型文物。其中的戌犬像,细颈长吻,与一般的家犬形貌不同,应是以唐代皇室贵族喜爱的猎犬为原型塑造的。这种猎犬的艺术形象,在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以及永泰公主墓携犬狩猎骑俑上,都可以看到。在都城以外各地唐墓中的十二时俑,也还有塑成坐姿的,例如湖南湘阴唐墓出土的陶俑,但其艺术造型远逊于都城长安的出土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出土有立姿十二泥俑,彩色艳丽,颇具地域特色。
  到五代时期,十二时俑的造型又有变化,即将十二时塑造成戴冠袍服的人像,而将相应的动物形象托握在手上或是随行身旁。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中,在前室四壁上部的壁龛中,嵌有石雕十二时像,就都是冠服人像,在身侧或手上雕出动物图像。此后,宋辽时期,仍有十二时俑随葬,造型或仍依唐制为兽首袍服人躯像,或为冠服人像双手捧托动物,也有的将动物形象置于冠前。北京大兴辽墓出土的木雕十二时俑,是袍服执笏端立的人像,头戴花冠,动物伏卧在冠顶之上。
  以动物象征十二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东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也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例如在古代日本,在著名的正仓院所珍藏的文物中,还保留有绘有十二时像的布幕,为麻布彩绘十二时像,现在残存的还有龙尾、鸡头、犬足、猪尻和云气,原用于悬于宫殿檐下的“帽额”,应是圣武天皇葬仪时所使用的。圣武天皇卒于756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朝鲜半岛上的古代国家,如新罗,保存在今韩国庆州的统一新罗时代的王陵,许多制度都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在一些传为王陵坟丘周围,多用石块砌出高达1米的石壁,其中7座的护石上有兽首人身十二时像浮雕。特别是传为圣德王陵的坟丘护石上,十二时像为圆雕立像。这些雕刻于陵墓坟丘护石上的十二时像,头像是动物形貌,但是身着军戎装束,身披铠甲,或右手执环首刀上扬挥舞,或双手在身前扶拄环首刀。披甲执刀的十二时像,更使其具有陵墓守护神的职能。也有一些坟墓中随葬形体较小的蜡石十二时像,则是兽首身穿袍服,或拱手直立,或是拱手端坐,造型更接近唐代十二时俑原貌。除在陵墓雕刻中出现十二时像外,在当时的石塔上也雕有十二时像,主要是雕在三级石塔的基座以及四周壁面上。如庆北月城郡远愿寺址三级石塔,浮雕的十二时像是兽首袍服趺坐于莲台上,带有佛教艺术的色彩。也有的石塔基座浮雕的十二时像,是兽首袍服的立姿侧身像,在韩国的国立庆州博物馆庭园中就陈列有一组这样造型的十二时雕像,但仅存5件,其中就包括戌犬雕像。统一新罗时代的十二时像,正是既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古代雕塑品,同样是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