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漫话春联
发布时间:2018/2/17 13:47:09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587

子 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这首《元日》中,不仅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也描述了过年的习俗。诗中的新桃与旧符,指的就是春联。
  虽然千百年来,过节的风俗今非昔比,但春联,却一直是春节中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它就像一枝不凋谢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符号。
  如诗中,春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
  据说,在周代的时候就有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镇邪气制百鬼。之后,桃人为桃板所代替。桃板上有的画人像,有的不画,新年时挂于门上。“桃符”一词出现于魏晋之时,渐渐统一了桃人桃板。桃符是用两块长七八寸,宽约一寸的桃木制成的,上面会写一些驱邪降福的吉祥词句,被称为“题桃符”。后世春联分为左右两联的形式与桃符分放在大门两侧的形式如出一辙。
  到了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题在桃符上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流传久远。从王安石诗中所写的情形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过年时题对联于桃符之上是相当流行的习俗。
  但在春节时贴红纸书写的对联,并称之为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功不可没。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不仅提要求,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写。写春联贴春联在民间也迅速流传。
  春联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展示才情的载体。文化名人们的推波助澜,更增添了春联的魅力。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词句、讲究的格式、精妙的构思、美观的书写,好的春联让人赏心悦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延续与承袭。
  从辟邪祈福到抒发才情,春联是社会生活的表征,表达了人们渴望平安顺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具有了满足社会心理需要的实用功能,涵养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楹联的变迁
马跃峰 石国庆

  “楹联也叫对联,俗称对子,一般由对头、对子和门芯组成。近40年来,楹联看似一成不变,其实暗藏变化。” 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高苑钘说。
  写了30多年楹联,还曾参与撰写地方志和楹联变迁史的高苑钘认为,楹联的变化,从形式来看,主要有三。
  一为尺寸。楹联的尺寸在不断变大。改革开放初期,普通家庭一般都是小门,一张长1.08米、宽79厘米的纸,可以裁出5副对联,算下来一条对联8厘米左右宽。现在,一条对联往往有20厘米宽。楹联和门对应,门窄自然对联细,门阔自然对联宽。
  二为门芯。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门芯多是字,画比较少。那个年月人穷,哪有闲钱买年画。请人写对联的同时,往往连替代年画的门芯一块写。过去,门神多为木版年画,印刷品较少,属于“高档货”,谁家能贴上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在村里是很有面子的事。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略显单调的门芯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色彩亮丽的门神。
  三为形态。传统的年画,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基本是平面。如今,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制作工艺越来越好,立体的楹联开始走俏。跃然门上的年画,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像金童玉女、寿星、财神送宝等立体年画寻常可见。
  纸张和用墨也在创新。早期的楹联纸用白纸刷上红色,极易褪色。上世纪90年代,朱红纸较为盛行,2000年以后,万年红逐渐取代了朱红纸。现在,楹联纸张硬,不脱色,一年到头都耐看。用墨也与时俱进,从传统的黑墨到金粉墨,再到镭射春联、电子发光春联,五花八门。
  “我喜欢楹联,楹联不仅是文化,更带有时代烙印,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是楹联最有魅力的地方。”高苑钘说。


春联的记忆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金鸡回,暴雪边城无际冷。玉狗到,融冰大漠好逢春。”
  春节前,78岁的令狐贵忠又忙着写起了春联。他是新疆楹联协会会员,从第一次提笔写春联至今,已经有整整63年。关于春联,他有很多记忆。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令狐贵忠在1955年写下的第一副对联。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村里条件普遍艰苦,很少能见到长寿的老人,所以当时村里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就是能够长寿,看到儿孙满堂。
  “军中男儿欢歌笑语迎新春,有志青年学习成才创未来。”1962年,令狐贵忠进入部队,成为一名骑兵。在部队的26年里,他每年都要帮连队写春联。“部队的春联,一定要写出干劲,一定要充满能量!”
  “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1988年,令狐贵忠从部队转业,适逢改革开放10周年。回到地方,他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对新生活的期盼,在春联中就能体现出来。”
  “社会和谐凭众志,民族团结一家亲。”令狐贵忠的邻居都是少数民族,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住在我旁边的,就是我的哈萨克族干儿子。”令狐贵忠告诉记者,像这样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春联,在乌鲁木齐也是到处可见……
  “上联加下联,再来一横幅,那就是在记录时代!”谈到多年来春联的变化,令狐贵忠兴奋地说。采访接近尾声时,令狐贵忠在书房里大笔一挥,写下了22个字:不忘初心,拓宽思路新航启;牢记使命,追梦宏图奔小康。把他现在最关心的事,写进了春联里。


临摹春联可学传统文化
王 珏 赵婷玉

  “业随时运转、花向好春开”“富贵常思文雅事,诗书每念会心人”……
  今年元旦春节,书法家吴震启参加了广东肇庆万人写春联、江西上饶下基层、文化进万家走进内蒙古科右中旗等多场送春联活动。
  这些年来,每年新春,他都来到基层,给老百姓送去春联。“不要看春联小,但它背后反映了很深的传统文化。”吴震启说,我们小时候,一家的春联有很多人来看,看到好的春联默默地临摹学习,这是中国人过年独特的方式,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他就是在看春联、抄春联、写春联中,成长为一名书法家的。吴震启说,自己在农村长大,由写春联开始走上书法道路,因此要怀着感恩的心,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人民和生活。
  在吴震启看来,中国年,是一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味觉艺术。视觉艺术是指年画春联,听觉艺术是指放爆竹,味觉艺术是指年夜饭。过好一个中国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