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帮你读懂身边的植物
发布时间:2018/8/28 12:19:3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560

  无论身处山野,抑或温暖的室内,与我们呼吸与共、四季相伴的,少不了花叶草木的身影:惊蛰后的迎春花、清明时的丁香、处暑后的桂花、小寒前的蜡梅……植物体现着自然运转的内在节奏,也织就人类日常生活的生态网。从城市的一草一木到遍及山野中鲜为人知的花木,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新途径走近植物,并科学地认识植物,进而与植物和谐共处?
  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艺术系主任、副教授韩静华带领的“绿像素”设计工作室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分享植物带给生活的乐趣,以专注和专业架设起植物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努力让公众读懂每一抹绿色,参透植物的“秘密”。
  创新植物知识的传播途径
  “路边是什么树?开的是什么花?它有什么特性?”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韩静华曾常被身边人这样询问,这也成为她从事植物科普的起点。
  “科普应该探索如何让公众更方便地了解随处可见的植物。我们也想过开发类似‘拍照识植物’等软件,但识别的准确性难以把控,且拍照识别植物受季节和距离角度影响很大。”韩静华认为,想让公众随时随地获取更多植物知识,创新途径势在必行。
  使用手机扫描树牌二维码,无需下载相关软件,即可走进植物知识“课堂”,这就是由韩静华带领工作室开发的“植视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植物科普系统”。以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让植物知识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目前已在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烟台植物园等多地全面上线使用。“它克服了传统挂牌信息量少的缺点,更具互动性,让我们‘扫一扫’便知植物。”韩静华介绍。
  一块挂在植株上的小小的二维码树牌,如何吸引公众驻足并扫码阅读,考验的是设计者关于“树性化”与人性化思考的深度。“所谓‘树性化’,就是要从植物生长规律和特性出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考虑美观,2013年底第一代树牌使用树钉固定,现在改用弹簧来绑缚。同时,树牌设计要考虑公众的阅读环境,比如考虑到风吹日晒对树牌及二维码的影响,我们尝试过不锈钢、亚克力板、木材等材质,最终确定特种不锈钢材质作为挂牌主要板材。”树牌也经历了字体效果、标点间距等看似“细枝末节”的反复修改,竖排版毛笔书法字体、红色印章二维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版二维码树牌。
  树牌其实只是“植视界”工作量的1%,后台的介绍内容才是重头戏——目前,团队已采集超过6万张植物各部分各季节图像、编写上线文字20万字。例如,扫描“连翘”二维码,页面上除了对连翘的基本常识介绍、精美图片外,还有连翘的药物作用、怎样区别连翘和迎春等内容。
  在趣味性和学术性间找平衡
  “猪笼草怎么‘吃’虫子的?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樱桃是不是樱花的果实……”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可以在《AR奇幻植物园》一书中寻得答案。
  在这本由韩静华带领“绿像素”设计工作室完成的童书中,小读者不仅可以阅读纸质绘本,还可以下载应用,用手机扫描手绘植物图在屏幕中看到植物立体模型。本书的创意起源是王莲、巨魔芋、猪笼草、含羞草4种植物的AR设计作品,最终在书中呈现出了32种植物。
  “从作品到产品,看似一字之别,其实思路方法和工作量千差万别。我们团队更看重严谨性,植物科普归根结底是要传递知识、厘清误区,让大众‘读懂’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我们所有的产品设计都会请权威植物学专家从植物分类、细节表述、特征描绘等角度多次审校。”仅因月季与玫瑰的细微区别,团队便在AR设计过程中九易其稿。
  韩静华认为,植物科普始终是在趣味性和学术性间找平衡——在探索趣味化的表达与传播途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在严肃的植物学知识中挖掘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性、故事性元素,让知识更具贴近性。“植物本身包含诸多传统文化元素。譬如桑树和梓树代表故乡和父母,紫荆代表家庭和睦、兄弟亲情。现代人用玫瑰表达爱情,古人则以芍药表达爱意。我们对此都做了整理和设计。”
  在《北京花开:写给大家看的植物书》中,韩静华不仅将每种植物都分为植物学与趣味性、文化性的内容两部分进行介绍,还配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插图。北海团城几百岁的白皮松、秋日长城上的层林尽染、颐和园春日的旱柳、故宫冬雪中的雪松……从2012年开始,“绿像素”设计工作室便开始积累植物照片,他们将镜头更多对准那些不被大众留意的叶、果、树皮、整株。同时,团队走遍故宫、天坛、国子监、颐和园、什刹海等地,在季节流转中用影像留住古树身影。书中还为105种植物配套设计了独立而生动的数字内容,扩展了纸质图书的信息承载量。
  以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
  “我们的专业工作是靠像素点来记录影像,而绿色是植物的象征,因此工作室取名为‘绿像素’。”韩静华说。自2008年成立至今,这支更替了3轮成员、不到10人的年轻设计团队,探索出一系列新媒体植物科普产品。
  “绿像素”设计工作室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类项目,韩静华为指导教师,主要由数字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同学组成。韩静华说:“科普与科研并不矛盾。我们在以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科普项目的实现过程、方法和结果,我们也将其系统归纳整理。做好一个科普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交叉配合。”
  排版装帧、平面绘画、摄影摄像、动画设计、技术保障……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特长,也在这个过程中热爱上植物。“我刚加入团队不久,发现了很多植物之美,还给自己起了笔名——植谦”,研一学生于博洋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已手绘了百幅各类植物;“我对文学中与植物相关的典故与故事非常感兴趣,比如诗经里的蒹葭与芍药等。我想设计一部关于‘爱情与植物’的动画作品,作为毕业作品”,负责动画设计的成员姜沛勃说。
  “植物与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科普也希望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人体会植物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四月天里,北京的漫天飞絮总是惹人烦恼。去年,“绿像素”团队与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奔赴大街小巷,用两周时间对五环内杨柳树雌株进行精准普查与统计,将调查所得的树木生长情况、位置信息和照片等数据进行汇总,并运用相关软件精准定位雌株,同时把示范区每棵雌株的完整编号与其二维码对接,导入二维码内所录数据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化图表系统,为北京飞絮治理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正如那句现代诗所言——“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让热爱植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为植物之美而驻足,也成为“绿像素”团队的目标。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