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和合共生
发布时间:2019/1/17 21:43:23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417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管理办法》发布之前,文化和旅游部已陆续公布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实验区已经进行了不少文旅融合的探索实践。相关专家表示,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全可以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推动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和合共生、相融相盛。
  保护升级旅游助力《管理办法》提出,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特定地域社会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活态的集体实践。非遗失去了特定的环境,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认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非遗管理从项目化、单一化到整体化,这不仅是管理思维的更新,更是治理方式的飞跃,对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张柔然表示,目前,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是分离的,国际上正积极探索将两者结合。
  《管理办法》强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实物、场所保存利用良好,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性发展空间”,有利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管理,具有国际前瞻性。
  谈及旅游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注入的动力,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新建表示,对于非遗保护而言,旅游最大的意义就是带来了持续的客流,把现代社会的活力持续地注入非遗传承之中。将非遗保护传承职责与旅游结合最好的方式是,将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引入旅游景区、旅游特色小镇,一方面让非遗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另一方面也为这些旅游空间带去全新的吸引物。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郭娜认为,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非遗价值挖掘,经过旅游开发,一些非遗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者积极关注文化品位、非遗保护,客观上有利于非遗传承和保护;旅游开发把文化价值较高的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保障。
  先行先试融合探索
  此次《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据悉,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各地已有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其中也包括很多文旅融合的探索实践。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7年1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设立。河南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介绍,宝丰县位于中原腹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当地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设立非遗展馆,为旅游业注入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支持乡村展示馆、传习所提高品质,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把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让游客获得多方面体验;组织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进景区展演,支持特色非遗衍生品进景点、进宾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5月设立以来,实验区坚持把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大力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重点支持土家族舍巴日和苗族赶秋节。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搭建传统工艺振兴平台,促进非遗融入生活。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于2010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象山县将“海洋渔文化”视为城市名片,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象山县积极恢复非遗街区、建设非遗馆,设立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一方面大力拓展非遗传承传播空间,另一方面把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2年设立。殷红梅介绍,多年来,实验区创新“民族文化+”理念,以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产业化转型为导向,推进地域文化资源品牌化、资产化,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在多领域、多层面充分展现,推出文化旅游精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支柱产业,实现了惠民富民。
  适度开发守好底线
  对于如何更好地让《管理办法》落地,进一步守好文化生态保护的底线,殷红梅建议,要系统地研究非遗保护与保护区建设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遗产资源生存状态、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及保护效果进行准确评价;要合理区分保护层次,明确资源管理主体,制定区划分类管理规定;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提高民众参与程度,增加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张柔然认为,《管理办法》在落实过程中应强调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融合发展,要强调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将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要兼顾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妥善处理保护区内跨行政区域管理体制问题,协调各个相关者参与保护管理工作。
  厉新建认为,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要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视为发展主体而不是资源载体;不要在封闭模式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是应该将这些遗产融入现代人内在的体验追求和旅游生活之中。
  河南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表示,在非遗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非遗环境的原真性,在原汁原味上倡导与时俱进,不能为迎合旅游开发而变味。
  湘西州文广新局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不能将非遗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剥离出来,切忌原住民迁出,同质化商家充入,成为千篇一律的“古城”。象山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则表示,要调动群众在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的参与性。(王洋 李志刚 郭子腾)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