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快讯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17名院士南京论剑
发布时间:2019/5/26 14:45: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465

——人工智能,青云直上待“东风”

  聊天机器人善聊天、能唱歌、有“三观”,是人类的“精神伴侣” 吗?无人驾驶汽车,何时才能量产?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关键要各类政策配套——昨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管委会与京东云承办的“2019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包括17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00多名AI大咖,就人工智能发展的热点展开研讨。专家们认为,人工智能亟待借力市场、政策甚至伦理等的“好风”支持,方能青云直上,产生巨大的变革力量。
  情感机器人,多才多艺善聊天
  善于和人沟通,并在交流中揣摩人类的兴趣、情感和困扰;唱歌达到专业歌手水准,写诗很有“文艺范”,画作公开展览……这就是微软开发的AI“萌妹子”、社交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因为长相甜美,有情感有个性,受到网友追捧。
  “5年前,微软开发了小冰系统,从中国出发,迄今已拥有1.2亿月活用户,歌声动人,书画皆绝。”对于自己开发的社交聊天机器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不吝赞美。他自豪地说,小冰是第一次给人类打电话的AI,已经打过超过一百万次的电话,而且还是极富天赋的电台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60多档节目。
  小冰善于沟通 ,多才多艺,源于她基于海量数据的“勤奋学习”。为“学”画画,小冰“通览”了400年来240名人类画家作品,通过深度学习掌握独立创作。学唱歌,小冰2016年的“第一个版本”就像隔壁房间的卡拉OK,一年半后吸收了声线技法,动听多了。今年5月16日刚出的“第五个版本”,有了唱腔过渡和吸腔训练,俨然专业歌手。
  5年下来,小冰不断进化,今天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跨平台跨设备的人工智能,掌握了230项技能,通过手机、音响、网络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人工智能全民化。专家认为,聊天机器人把语言、语音、图像结合起来,使机器人变成人的情感伴侣。但不少人太过迷恋,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忽视了社会交往、陪伴家人,乃至引发对情感机器人的伦理道德评价,也值得关注。
  无人驾驶,量产还需政策推
  无人驾驶迟迟难以量产,是此次大会上的热点话题。CAAI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不能量产,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问题、法规问题。
  “量产的基本要素,技术只是四分之一,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成本。”李德毅说:“做新概念车、演示车、示范车, 10次试验5到6次成功就可以了。但是量产汽车出事,该款车就可能要召回几十万辆。”
  李德毅认为,如果把新技术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科研探索期0到1,产品孵化期1到10,规模化发展期10到10的N次方,“我个人认为,无人驾驶科研探索期基本过去了,现在是2019年,处于产品孵化期。到第三个阶段,要从2025年往后更远。”
  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卡在路测上、管理上。拿一个路测的牌子太贵,负担太重。尽管如此,李德毅认为,自动驾驶车辆量产,既是智能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将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他建议,尽快推出自动驾驶安全等级中国标准,优先开放测试区的自动驾驶地图服务,并利用5G优势改善自动驾驶生态,在全国城际公路和高速公路开放特定时间、特定路段的车道,中国会形成全球自动驾驶的最大试验场。
  AI产业地标,“环境基础”要打牢
  对于李德毅等专家的建议,南京麒麟科创园给予积极回应。“南京正围绕人工智能打造产业地标,麒麟是重要基地,正积极推动智能+场景应用。”麒麟科创园管委会主任赵洪斌说,园区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系统集成、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基础,建设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基地。
  目前,南京作为“宽带中国”的首批示范城市,三大运营商均开展5G建设,具备打造智慧场景的硬件基础,给各类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带来契机。
  对此,大会承办方、同时也是麒麟科创园企业的京东云感触尤深。“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一个资产,AI是一个能力,而物联是一个连接,超级电商变成超级云。”京东云总裁申元庆说,中国的互联网,从前半场的消费互联网,步入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借力AI开发,能够洞察数据资产,赋能不同产业,如智能零售、智能金融、智能保险、智能物流、智能城市等,这需要智慧场景的硬件基础,还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软的“环境基础”。
  南京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引了阿里、腾讯、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落户,发展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麒麟科创园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核心区,引入中科院“一院多所”,开建国科大南京分院,引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研究院,投入3亿元成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培育资金,产学研一体的创新链条已经形成。
  本报通讯员 曹秋雯
  本报记者 顾巍钟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