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NGO致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发布时间:2021/10/16 15:21:56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813

搭建桥梁 推动落地
NGO致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七个大洲、26个国家、196个单位,协力贡献了108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宣布的非国家主体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汇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重要的非国家主体之一的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让保护项目得以落地;主动参与项目的具体执行,确保项目取得良好效果。那么,接下来,NGO如何持续发挥作用?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做保护的行动者,贡献智慧与力量

  从亚马逊森林到印度尼西亚,从云南西双版纳到甘肃祁连山,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到祖国的大江南北,108个全球典型案例展现出各地的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无穷智慧与力量。
  而NGO组织也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中积极行动。在城市里,在荒野中,在村庄和学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物种的生存现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海滨湿地上生活的勺嘴鹬有了健康的栖息地,云南茈碧湖里也将再次盛开茈碧莲。保护不再只停留在口号中,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祖国西南地区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指导在地执行机构在云南西双版纳探索出亚洲象保护模式,他们开展生态监测、对亚洲象的栖息地进行生境优化,还对当地居民开展保护宣传教育,缓解人象冲突。
  如今,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保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5856.8亩的亚洲象食源地得到优化,33台无线回传红外相机对31个亚洲象活动监测点实现了实时值守,这些行动不仅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更为整个物种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在华北地区,曾分布着我国独有的豹亚种——华北豹,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盗猎等因素,华北豹原本的家乡北京已多年未曾记录到豹的活动踪迹。NGO猫盟发起“带豹回家”项目,修复现有的华北荒野,开展社区反盗猎巡护以及科普宣传活动,让华北豹能重回“老家”北京。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在现场承诺:“非盈利组织和地方社区还将继续凝聚共识,作出积极而庄严的承诺,相互帮助和支持携手同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积极的力量。”

  做机制的创新者,提升保护成效

  “非国家主体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要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彭奎表示,“我们可以作为机制创新者,加强实施手段,为国家政府提供更多创新模式。”
  一直以来,NGO不断探索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途径,在实际行动中总结经验与做法,既在体制机制上有创新,也在方式方法努力突破。
  通过持续探索与努力,政府监督下的民间管理地和公益保护地出现了,并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创新制度扩大保护地面积,通过各种举措实现生态系统廊道的联通,给社会力量提供了更大的参与空间。
  广西壮族组织区崇左市扶绥县的壮族村寨渠南,是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的重要栖息地,村民偶尔能在社区集体林看到它们的踪迹。
  为了获得村民对保护的有力支持,NGO美境自然引导渠南屯委建立自筹、自建、自管理的保护地,以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获得县林业局的挂牌认可。在成立社区保护地后,石山植被不断恢复,盗猎盗采、破坏栖息地等现象基本杜绝,白头叶猴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扩大保护范围上,“我们探索了基于区域自然保护的措施,创造了公益保护地模式。”大自然保护协会靳彤介绍道,“这包括公益保护地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公益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指南。”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努力下,公益保护地处于可喜的增长状态,成为提升保护效果的有效模式。

  做理念的传播者,讲好自己的故事

  如今,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到自然保护地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NGO希望,继续搭建桥梁扩大影响,形成更大的保护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分享不同公益保护地的实践和建设经验,为大家提供能力培训以及交流机会,还有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靳彤补充道,“希望能以公益保护地的方式进行政策的推动和倡导,为公益保护地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法律的支持,在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提供更完善的生存空间。”
  “未来,我们要让生态可持续进入社会主流。在新疆、西藏等地开展的野生植物展中加入青少年的科普活动,让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了解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提升保护意识,引导下一代深度参与到保护中来。”中国野生保护协会植物可持续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闪烁表示。
  “NGO还要进一步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去,发挥其在宣传教育、传播方面的优势,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自己的故事,持续推动国际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环境治理取得进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表示。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一定可以走得更远。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将在不远的前方。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