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政策法规
让法治理念在乡村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2023/10/30 22:37:58
来源:人民法院报   点击:1502

山东沂水法院以多元共治多向发力促纠纷源头治理——
让法治理念在乡村开花结果
于茄雪

  周日清晨,一通带着乡音的电话打破了休息日的宁静——
  “梁法官,俺实在是不懂,想着只有问问你……”电话那头是山东省沂水县人民法院包扶村的村民刘大叔。因不知该如何争取交通事故的赔偿,刘大叔情急之下将电话打给了常来村里作法律宣讲的沂水法院法官梁训旺。
  “不懂就问梁法官”是村民们的共识。
  小案细办解民忧
  “没事,咱都是庄户人家长大的,有力气!”顶着五月的烈日,沂水法院许家湖人民法庭法官张敏说罢,便扛起铁锨,挖起两个院子的界石。
  这里是宗大叔家贴着邻居墙根的排水沟。两家人因为水沟排水的事积怨颇深,还因要分清院墙界限对簿公堂。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却又都拿不出有力的凭证。眼看戚大叔开始拿纸画示意图,法官果断喊了暂停。
  “很明显,这样下去庭审既无法厘清事实,也不能解开矛盾。”张敏想,既然纠纷起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那就去现场看看。
  张敏挥动铁锨挖出两家的界石,并结合当地风俗,提出用农村“定点取直”的办法,重修两家之间的分界线。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法官来俺们家门口办案子,办得有理有据!俺现在什么都听你的。”
  在张敏的主持下,双方当场达成了协议,除测量出来的分界线,还各自让出15厘米作为共同排水沟。赶在午饭前,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沂水法院受理的案件大多都来自农村,只靠“法言法语”很难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为了办好每一个小案,沂水法院法官们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兄弟姊妹”,把“法言法语”变成“乡言土语”,同大家“拉实在呱”“说庄户理”“算亲情账”,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多元共治去病根
  今年3月,沂水法院立案庭的法官们发现,来自同一村庄的离婚案件骤然增多,且双方几乎毫无争议,均同意离婚,情况十分蹊跷。
  带着一肚子疑问,时任沂水法院立案庭庭长的高晓与相关镇党委取得联系。经询问,该村正面临拆迁,有的村民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便想出了“离婚分户”的主意。
  “在家网上立案,再去打个调解协议,一下午就能办好了,都说你们办事方便呢!”镇党委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没想到有一天高效便捷调解变成了可钻的空子。
  为了纠正村民的错误认识,保障司法的公正与权威,沂水法院立案庭暂停对该村离婚案件的受理,对已受理的案件暂停办理程序,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立即召开村民会议。
  会上,法官和镇党委工作人员一起为村民讲明拆迁政策,讲法理、说情理、摆道理,让村民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不再将诉讼离婚当成“发财捷径”。
  会后,已提起离婚诉讼的村民纷纷撤诉,一场群体性诉讼的火苗被悄然扑灭。
  今年以来,沂水法院创新诉源治理工作方式,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将无讼村居创建和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定期与辖区党委就收案、审理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为深入推进“抓前端、治未病”搭建高效协作平台。在前三季度中,沂水县万人成讼率为66.08件/万人。
  前端预防促和谐
  “村里那老些没交钱的,凭啥让我交,我没钱。”
  坐在村委的办公室里,村民老李拒不配合,谈话再一次无功而返。
  来村委谈话的不止老李一人。无一例外,都是搬迁上楼之后,不肯按约定交差价的村民。每个人都想着“别家没交,我也不交”,村委无奈,将老李等几户诉至法院,希望以此敦促村民尽快履行合同。
  收到起诉后,承办法官张纪法通过实地走访,查实了几名被告确实在装穷。
  说到底还是法治意识薄弱,张纪法没有急着调解和审理案件,而是一边冻结了被告名下资产,一边协助村委召开了一场普法“听证会”。
  普法“听证会”将几名被告和其余未履行合同的村民请到会场,公布各人的欠款情况、真实经济水平,为他们讲解法律相关规定,告知不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
  老李等5户人家把道理都听进了心里,纷纷找到村委主动要求还款:“俺家小孩都知道‘听证会’的事了,不还钱,也没有脸面教育孩子”。
  50余万元差价款相继到位,村委随即撤诉,又带动了10余户村民主动交钱,村里的舆论环境也渐渐扭转。
  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升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沂水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持续向前端发力,根据群众需求打造“订单式”普法服务,并组织宣讲团定期赴企业、乡村、社区、机关单位等开展普法活动。今年以来,该院已开展普法活动30余场次,惠及多个村镇、学校。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