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昨天,一条“我小叔才50岁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微博全网阅读量破亿,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的同时迅速引来大伙儿的讨论。在这条微博里,博主描述自己50岁的小叔喜欢独处、很少社交、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工作上不争不抢,生活里也鲜少在节假日旅游玩耍或走亲戚,每天几乎都在“上班”和“回家”之间度过。
这样“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或许不是博主小叔的专有,而是更多年龄相近者的真实写照。那么,“小叔们”真的会被社会淘汰吗?许多被话题吸引而来的冲浪er率先回答:“不是小叔被社会淘汰,而是小叔活得通透,懂得享受自由,羡慕小叔!”
“被社会淘汰”一词听起来有些严重,在没点开微博全文前,不少人以为小叔是失去社会生存能力或是陷入长久的消极情绪里,结果小叔只是缩小了社交范围,减少喧闹的聚会出游。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活并不像工业演进或技术更新那样有明确的新旧界线,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习惯和看待事物的观点,在“如何生活”这件事上并没有标准答案。相反,我们还拥有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能够选择过上怎样风格的生活。
诚然,我们现在听到不少类似“社牛e人吃得开” “多个朋友多条路”“跟紧社交大潮流”的事例,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助推,这种宣传社交能力的声音被放大许多,形成“主流”的同时也带来疑问。左右逢源,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更多机会呢?其实,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就拿日常工作来说,开朗活泼的社交风格或许能快速打开局面,但踏踏实实工作未必就逊色。碰到解决问题需要真本领或是考验真功夫时,光有社交能力恐怕也不能解决根本难题。单把“工作上不争不抢”的低调踏实,算成“被社会淘汰”的论据之一,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并不统一,“选择什么样生活的方式”和“是否被社会淘汰”本质上是两回事。或许在部分人看来,年到半百的“小叔们”过着两点一线的无聊生活,没有热络的人情走动,也没有一场充满期待和激动的出游旅行,但这两点一线中间自我充实的快乐、独处的舒适、没有人情包袱的轻松,或许只有“小叔们”自己可以领略。
退一步说,现在信息如此发达,还在工作的“小叔们”完全有接收外界流行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已经在摸爬滚打中见过热闹的他们,依然走了那条相对安静的小道,未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倒是习惯了5G冲浪的我们,有时候不妨也学学“小叔们”的定力,先内向尊重自己,再外向愉悦大家,避免陷入社交焦虑的漩涡。
不过,除了网友对小叔自由式生活的点赞外,也有部分博主分享了自己家人“不社交”“不娱乐”“愈发沉默”“唯一盼头是节假日孩子回去”的情况,担忧家人和社会脱节。的确,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部分中老年人出现了生活“中空”的情况。他们的子女早早外出务工,每年只在特定时间才会一家团圆,故而他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等待家人这件事上,缺乏更好的办法来纾解情绪。这倒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总之,不同的视角给了大家新的思考和启迪。一方面,我们欣赏“小叔们”可以遵循本心地生活,也希望自己不必背上人情包袱,不用感受无效社交的烦恼;另一方面,为人子女的我们在享受生活之际,也须多多记挂自己的亲人,让彼此在关心中看到更多打开生活盲盒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