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举办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活动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核安全宣传教育,4月1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为主题,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广东主场活动,相关单位代表、涉核企业、涉核专业高校代表,以及学生、环保志愿者、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核安全的良好氛围
核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表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始终秉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全方位保障全省核与辐射安全。同时,持续深化全民科普宣传教育,搭建起核电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核安全的良好氛围。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中山大学以及珠海市政府的代表,纷纷从各自职能出发,对核安全工作提出要求与建议。
活动现场播放了“守护南粤碧水蓝天,筑核安全钢铁长城”的主题宣传片,全面展示了广东省在核安全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广东在保障核安全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随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珠海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启动“2025 年广东省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正式拉开了系列活动的序幕。
活动邀请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周启甫,开设核安全专题课堂,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核安全法、核安全文化等相关知识,并通过现场问答互动环节,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有效提升了核安全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此外,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与核应急技术支持响应中心开放了位于中大珠海校区的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刚刚建成的国内外首个实现100kHz至6GHz选频电磁环境质量监测探头一体化的自动监测站,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参观。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自动站的建设目的、监测原理等知识,并现场演示了测氡仪、大气辐射自动预警检测仪、无人机辐射监测系统等辐射监测仪器设备的测量过程,让学生们对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对广东省辐射环境质量的信心。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广东省在核安全宣传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核安全的认知与理解,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核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广东是核电大省,截至2024年底,全省在运核电装机容量达1614万千瓦,在建机组71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广东同时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大省,截至2024年底,全省核技术利用单位达11808家,数量居全国之首;在用放射源18222枚,居全国第三;射线装置29864台,排全国第二,其中医用射线装置19751台,数量为全国第一。
多年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坚守“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出台的《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核应急物资储备标准》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广东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对提高核安全核应急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广东核应急办覆盖海陆空的一体化监测网设置了387个监测站点,如同387双眼睛,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核安全,让核安全真正“看得见、管得住、守得牢”。
全民科普则是核安全最持久的守护,从“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8·7公众开放体验日”,从“我为核电点赞”广东省大学生演讲大赛到“绿色核能,助力双碳”广东省大学生核能知识竞赛,再到高校学生“核+X”创意大赛,广东核安全科普由核电走向高校,从小众走向大众,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核安全文化触达每个角落。
“谣言止于智者。”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黄天爱表示,通过相关科普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对核安全的认识,公众无需“谈核色变”。
“所谓的不安全,主要是不了解。”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洋告诉记者,目前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管理,对核能的利用都是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状态。“对于核安全来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加强教育与科普。”在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传广东主场活动中,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联合全省在运核电基地、涉核地市生态环境局、涉核重点高校等16家单位,成立广东省核安全科普宣传联盟,有力推动了各涉核与辐射相关单位横向合作、纵向联动,提升了核安全科普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在此次活动上,广东省核安全科普宣传联盟为新进成员单位举行了授牌仪式,进一步壮大了核安全科普宣传的力量。
核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东上下将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推进核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