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食品掺假鉴定技术获突破
发布时间:2025/6/9 17:49:27
来源:人民网   点击:1158

    科技日报北京6月8日电 (记者马爱平)记者8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创新团队研发的食品掺假源性成分自动化鉴定技术体系及设备正式推出。这项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检测方法步骤繁琐、耗时长的现状,为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当前食品掺假种类多、隐蔽性强的特点,团队以实时荧光PCR技术为基础,开发出基于磁珠的全自动DNA提取方法,并配套研制了集成样品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功能的一体化实时荧光PCR仪。该设备将原本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的复杂流程简化为“加样—上机—读结果”三步,操作人员只需将食品样品加入到仪器检测管中即可,其他全部由机器完成,单次检测最多可同步分析16项指标,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新设备通过磁珠法实现了核酸提取的自动化,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精准识别肉类、淀粉、水产品、乳品、果汁等9大类食品中的掺假成分,即使经过高温加工的食品也能准确检测。”团队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爱亮介绍。
    该技术体系覆盖了肉类、淀粉类、果汁饮料、中药材等常见掺假领域。“例如,在肉类检测中,该技术可快速鉴别羊肉中是否掺入鸭肉、猪肉等低价肉;在乳制品领域,能精准识别牛奶冒充水牛奶、骆驼奶等特种乳的行为。此外,还具备毒蘑菇鉴别功能,为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提供快速筛查手段。”陈爱亮说。
    目前,基于该技术体系的系列自动化设备及配套试剂盒已完成市场授权生产,并落地应用。“团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技术,推动建立食品源性成分数据库,并探索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实现检测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陈爱亮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无所遁形,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